【杜课】谈话 | 轻松?你可能上了个假大学(一)(总第99期)
轻松?你可能上了个假大学
(一)
(本文由王依玲等据杜骏飞与新闻学院新生的集体谈话整理,发表时经作者删节。)
杜骏飞 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
谈话记录
Q1:大学生活跟高中生活有什么区别?大学里需不需要再干高中时干的事?
如果你还保留以前高中的一些习惯,随着年纪的增长,你就会慢慢成长,进化成为大学生。大学生区别于中学生的本质是什么?自主。你要对自己的生活有主见:我要看多少书,我要做哪些作业,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都要由自己决定——这就叫大学生活。一般来说大学生活比高中要轻松得多了,但是很多时候也不是这样,一切取决于你的自我激励、自我约束、自我管理。
Q2:大一的课程很少,但是学校的各项活动很多。很多同学从开学到现在就一直忙于各项活动,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学习。请问我们是否需要改变这种状态?
社团生活不能没有,但同时它也只是经历而已。参加社团,可以交朋友、熟悉校园生活、增强交往能力等,这是好的方面。但这些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培养。所以参加社团主要要着眼于培养能力,而不能仅仅因为随大流、或因为孤独才参加社团。如果你的确没有时间参加社团,那么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学着改变你自己,从身边事务做起磨练自己。
Q3:您以前说大学生需要自主创新的精神。那么我想问创新能不能够培养?
能,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。创新是思维上的不断挑战,是智力的极限。一个问题,普通人只能给出一百个回答,那么第一百零一个开始,就是创新了。经常扩张自己的思想、智慧和想象力的极限,就会有创新。现在的中小学很少培养孩子的创新,高考经常比的是死记硬背,结果聪明的孩子都学傻了。在大学,你要尽快醒来,尽快具备开放的襟怀、活跃的思维,要有自己的看法,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。
Q4:听说杜老师很会写诗,能不能在这方面提点一下我们?
我不做诗人已经很久了,现在只是偶尔写点旧诗。我看不需要指点你们写诗,因为,曾经的诗人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多已经转型,成为了形形色色的时代先锋。
并且我认为,今天,诗人的独特气质在专业主义的新闻记者身份之中更强烈的体现着。他们身上的确所谓的“知识分子精神”——尽管,其比例很少。这里所谓的“知识分子”,是中国人曾经有过的“士”,也可能是西方人所说的“intellectual”。就后者而言,他们大多是批判的、独立的、自由的、忧国忧民的。
知识分子功能在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载体,从前以革命者的形象出现,也曾经以诗人的形象出现过——那大概是1970到1990年间,我就是在那个时代长大的。
而现在这个时代,我看诗意主要来自一小部分伟大的新闻记者——战火纷飞时,他们在那里;洪水滔天时,他们在那里;民不聊生时,他们在那里;腐败肆虐时,他们也在那里。当万马齐喑,众皆束手,他们挺身而出,虽千万人,吾往矣!他们敏感、激情、坚忍,铁肩担道义,妙手著文章,承载着社会的艰难困苦,传达着民众的喜怒哀乐,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和发言人,是这个社会的改革者、预言家。他们通过解放他人来实现自我,他们是人群中真正的诗人。我希望,你们能够成为这样的诗人。
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区别
1、学习内容的专业性
大学的学习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学习过程,为专门培养人才会开设大量的选修课。在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学习的多为基础知识,研究对象是宏观的、理想状态的。
2、学习过程的自主性
大学学习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积极性和自觉性。并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。 而高中时期,则是老师对学生“手拉手”的教学模式。
3、学习途径多样化
大学有很多专题讲座和社会调查,以及试验。要积极参加学校里的文化活动,多与学者交流,多去图书馆,这些都能获取很多知识。高中时汲取知识的途径基本上为书本和课堂。
4、学习目的的探索性
学习不光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,而是多理解多探索。
(以上“大学学习与高中的区别”部分整理自百度文库)
读后感
文|刘一醇
几乎每个中学阶段的人都幻想过大学的生活——像是无所拘囿的野马驰骋在草原,呼吸着自由的空气。相比高中,大学是一个更具人文精神的所在,它就像是文艺复兴时期那个穿破漫长中世纪的雾霭、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的雅典式学院——自由的身体承载着自主、自控的灵魂。
要想在这所“学院”里学有所成,我们首先要完成由“考生”到“学生”的角色转换。当问题不再有唯一的正确答案,你能否用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究;当书本不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,你能否在实践中去发现······
这是“被控式”到“自主式”的转换,我们要自主的汲取、吸收知识,发现、解决问题,实现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均衡发展。与之相对应的,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由“teacher”变为了“instructor”。
中国儒家经典《大学》里有这样一句话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(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,就要天天除旧更新,不间断的更新又更新),可见创新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。创新,就是要“明目”、“醒脑”,从旧到新,从无到有。正如杜老师所说,“自主创新精神要从点滴培养,并经常扩张思维边界”;这也与古人的观点不谋而合——这是日积月累、从量变到达质变的长期过程。
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,我们不能忘记生活是有诗意的,这不是指花前月下的浪漫,而是一种担当,始终用警醒、理性、批判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,做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。
感谢阅读本期《杜课》,下期再见!
往期回顾
人生百问
孤独 | 焦虑 | 爱的态度 | 金钱观 | 爱的选择 | 书单 |
失去 | “诚” |研究生 | 职场 | 谈阅读 ( 1 ) (2)(3)|
闲话PX | 面试 | 大屠杀 | 提问 | 友情 | 新闻理想 |
阅读到解释 | 亲子关系 | 粉丝(1、2) | (3、4)|(5、6)|单身|大学规划|投资自己|吃瓜群众|恋爱准则 | 师生关系|爱的能力|内心强大
时事热评
故事随笔
【采访对象】(1)|(2)|(3)|(4)|(5)|(6)|
传媒思考
盲从 | 谣言 | 社区报 | 新媒体 | 国家形象 | 网络暴民 | 公共领域 | 战略 |
创新扩散 | 网络政治 | 网络游戏 | 网络言论 | 新闻政治 | 严肃新闻 |
【网络写作】(1)|(2)|(3)|(4)| 微博七宗罪|【理解新媒介】泛媒介|新媒介即人|结构即内容|虚拟即存在 | 【微博掐架定律】(1)|(2)
特别关注
鸣谢:
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
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
本文为《杜课》原创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编辑|刘一醇
责编|魏安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。
杜 课
邮箱:njuduke@163.com
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
长按二维码关注